近期,国家网信办聚焦破坏营商网络环境突出问题,持续深入开展“清朗·优化营商网络环境—整治涉企网络‘黑嘴’”专项行动,督促网站平台强化涉企信息内容管理,依法依约处置一批涉企违法违规账号。而这批账号还有一个别称,即网络“黑嘴”。这些活跃在各个社交媒体上的网络“黑嘴”为博得平台流量、牟取非法利益,编造大量虚假信息,恶意攻击特定企业。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企业的信誉和利益,更对社会的整个经济生态造成了冲击。 对企业来说,商业信誉是其赖以生存的根基,而网络“黑嘴”发布的诱导性负面文章,正是通过破坏企业经营的良好形象来影响其商业信誉,进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。 此外,更严重的是,这些散布在各个平台的不实信息会影响整个经济生态的健康运行。消费者受信息迷雾的干扰,无法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,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心理。同时,在行业中很有可能会出现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象,用心做产品的企业不仅没有得到正向回馈,反而被网络“黑嘴”发布的谣言所攻击。长此以往,将导致整个行业的经济生态不断恶化,无人能安心做产品、做品牌。 网络“黑嘴”为何能在社交媒体上横行霸道呢?究其根本,一方面是其“低成本,高收益”的利益驱动。俗话说“造谣一张嘴,辟谣跑断腿”,在这个信息网络极度发达的时代,信息造假的成本极低。网络“黑嘴”或许只需AI生成一篇虚假的负面文章发表到网上,便能从中博得流量,赚取平台的佣金和分成,而更恶劣的可能还会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,牟取暴利,最后却“美美隐身”,助长“黑嘴”气焰。另一方面,平台坚持“流量为王”的原则,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。平台流量至上的审核机制存在不能准确区分“优质流量”和“有毒流量”的漏洞,在客观上为“黑嘴”提供了生长的土壤。 打击网络“黑嘴”本质上是要保护企业免受网络谣言的侵害,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,维护经济生态的稳定运行。要达成这一目标,需要系统性地构建“公众明理,平台尽责,法律严惩”的体系。首先,从个人层面来说,公众要提高媒介素养,理性看待网络中流传的信息,不跟风盲从;其次,平台应尽到管理的责任,修复审核过程中存在的漏洞,构建完善的审核机制,对“有毒流量”说“不”;最后,国家相关机构应加大监管力度,持续深入开展相关专项行动,依法打击典型案例,优化网络营商环境。只有做到“多管齐下”,才能挤压网络“黑嘴”的生存空间,让网络“黑嘴”无所遁形。 网络“黑嘴”横行,伤害的不只是企业,更是整个经济生态。惩治网络“黑嘴”问题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、维护社会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步骤,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石。
|